山东银杏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:
1)缺乏整体规划.总体效益不离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,盲目竞争,我国银杏产业缺乏总体的科学布局和长远的整体规划,虽有区域性银杏产业规划,但缺乏全面性、系统性、可行性,整体上抵御风险能力较差。银杏种植和加工企业实力不强,各自为政,不相协调、合作,市场开拓困难。目前,银杏粗加 工企业虽有300多家.但总体效益较低。 2)科技的先导作用发挥不够.资金投入不足我国银杏科研虽然初具规模,但整体性、系统性不强,与银杏发源地、银杏大国的地位不 相适应。特别是银杏核、叶、花、材产品化的研究远不及国外,科研投人严重不足,科研硬件 缺乏或更新缓慢。我国银杏科研单位每年达到100万元研究经费的较少,由于科研经费不 足,开发银杏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工艺的资金、技术力量投入少,对银杏新领域尤其是资金投 人大、耗时长、应用前景广的基础研究、新兴研究领域和临床研究难以开展。同时,基础研 究、开发研究和市场开拓没能有效接轨,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产品,科技的先导作用和前瞻 性未能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。 3)银杏产品单一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我国银杏加工企业仅限于对种实和叶的粗加工,而且产品单一,多数粗加工产品销往国 际市场。例如,1997年我国生产GBE约100t,其中80%出口国际市场,只有20%在国内消化。一旦国际市场受挫,国内企业就会受损。国际银杏市场的变化左右了我国银杏市场的 行情。这种受控于人的被动状况如不改变,我国银杏产业、银杏市场就不能独立、自立地生 存和发展。 4)信息交流不畅。市场意识缺乏 国内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对国外银杏科研、产品开发、市场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掌握较少,与国外联系渠道狭窄,信息流动缓慢,国际学术交流、合作研究、访问、考察的机会不多,就连国内信息交流也不够畅通。许多企业尤其是新建企业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少, 对银杏产品市场的风险认识不足,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反应或调整的能力不强,缺乏创新意识,基本上走模仿和照搬的路子,不懂得如何将市场机制引人银杏产业,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。 银杏木材质地优良,珍稀名贵,积极营建银杏用材林,培育质高童多的银杏木材,满足当代及今后对银杏木材的需求,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绿化工程。迄今,国内科研单位及栽培者 对此课题的研究不多,生产实践经验也比较匾乏。
1.品种选择。作为材用园的银杏品种首先是材积增长快,能在短时期内生产出较多的木材;其次是群体速生性能 好,有明显的主干,干通直圆满分枝细,树冠窄,适应群体栽 植。山东郊城县选出的材用型银杏品种—高升果,即具备此特性.很适合材用。各地银杏品种调查,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,即凡结种晚的品种(品系),如实生树20年以上才结种,多 数则长势旺盛,树干通直,主枝均称、粗大,可筛选为材用品 种。另外,一般规律是雄株比雌株生长快,故材用品种尽可能从雄株中选择。山东郊城县新村乡新一村60年生雄株高 13.7米,胸径41.2厘米,材积达1.7立方米.与当地同条件 下的刺槐、白榆生长速度大体相仿. 2.合理密植.培育银杏材用林,必须进行集约经营,造林密度要比其他林种小。密度的大小由立地条件和培育的材种 规格等因素而确定。银杏寿命长,幼年期生长较慢,七八年后 开始速生,若培育中、大径材,其行距为3米X6米或3米X5 米,即亩植37或44株。为了充分利用光照与地力,也可加大 初植密度,培养大规格绿化苗,随时移出,供应市场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